本篇文章816字,读完约2分钟

本报记者骏辉

【颁奖词】宽敞的戈壁,一棵红柳,没有了不起的身体,只有执着的根。 你用顽强的信念举起明天的太阳。 在沙漠中坚守了10多年,冲破了北海道科学技术的难关。 心中有个大块头的我,真诚地向国家报告。 戈壁红柳耀,祖国的情怀!

“周义朋:红柳耀戈壁”

周义朋在实验室

他扎根新疆戈壁深处,花了十多年的岁月钻研,主持设计完成了我国唯一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微生物铀矿床浸渍系统,为国家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利益; 他在遥远的沙漠中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长年忍受着对外面家人的思念,但为了铀矿开采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默默守护着。 他是江西大学的青年教师,在祖国边疆铀矿山是有名的“臂节”,同行见面会竖起尊敬的大拇指……他是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周义朋。

“周义朋:红柳耀戈壁”

2004年9月,周义朋开始攻读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6年3月,还是研究生的他不辞辛劳,参加了学校承办的铀核能开发项目的科学研究。 从此,周义朋结下了12年的地浸之缘和新疆之缘。

为了开发绿色高效的铀矿开采技术和工艺,周义朋从毗邻罗布泊的吐鲁番到戈壁到伊犁腹地的乌孙山下开展了核能开发研究。 十多年来,他在常年寸草不生、沙尘暴肆虐、冬季浇水成冰、夏季金铄石流水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虽然住在野外的简易铁皮卧车里,但也面临过生死攸关的致命考验。 为了保证考试正常连续运行,他总是一天工作15个多小时,有时忙到凌晨3、4点,连饭都吃不上。 正是这种执着和坚守,周义朋先后主持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防科学工业局核电开发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江西省要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江西省科技

“周义朋:红柳耀戈壁”

“他放弃了所有周末、节日和寒暑假,一年回家一次,每年回家和我们团聚不过七八天。 特别是除夕,万家团圆的时候,他还在冰天雪地的野外现场,为了修复倒塌的实验台忙到天黑。 ’说到丈夫,周义朋的妻子心痛得无法舍弃。 但是,周义朋并不后悔:“多次继续这项事业是我的责任,必须好好干。”

标题:“周义朋:红柳耀戈壁”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10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