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86字,读完约3分钟
加工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个“代言人”,曾经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汗颜。 在经营价格上涨、环境资源压力加大、国际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的推动下,以前流传的加工贸易领域已是“逆流”之舟,如何适应新形势、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是这些公司必须面对的“生存命题”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世界工厂”东莞采访,发现加工贸易公司转型升级面临市场不足、经验不足、人才缺乏的“三缺”困局。
国内外的客户不“购买”
过去,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加工贸易领域有自己独特的“黄金时代”,很多国际企业品牌涌入珠三角寻找合适的代工厂。 时光易逝,2008年经济危机后,国际市场复苏乏力,严重依赖出口的加工贸易领域的状况也大不如前。
改为“天”,“年景”很难直接体现在贸易数字上。 以中国加工贸易龙头广东为例,广州海关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9%,10年后,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减少4.6%。 年加工贸易的惨淡形势并非孤例,年这个数值为-3.4%,年为-2.9%。
“以前赚钱很容易。 ”东莞龙昌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社长梁钟铭说:“现在形势变了,不能和以前比了。” 梁钟铭是香港人,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在东莞投资运营工厂,见证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历史。
东莞市包皮环具领域协会会长曾凌灿介绍说,以包皮环具加工领域为例,年领域低迷,市场萎缩剧烈,大量订单流向东南亚。 订单毛利率从15%降至3%,市场上盈利的公司不到20%,保本的50%,赤字的30%。
在出口萧条的情况下,贸易公司选择了回归国内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东莞加工贸易公司内销额从8年前的1541亿元提高到去年的3547亿元。
广东云浮市新兴县不锈钢商会秘书彭艺年表示,新兴县不锈钢公司在近两年维持欧美市场的基础上,国内市场扩展也很大,目前有30%的产品销往国内。 新兴县的不锈钢产业始于1982年,目前已形成56家产业集群。
但是,内销的道路并不顺利。 迄今为止,加工贸易领域严重依赖出口,缺乏对国内市场的重视和对国内顾客的培养。
“以前国内购买力有限,很多加工贸易公司生产的产品内销比外销质量等级低很多。 ”东莞市利钟厂常务总经理刘仁说。
由于长期以来的“内外不一致”,加工贸易公司陷入了“墙内开花只闻墙外”的怪圈。 虽然加工公司的销售方向发生了变化,但随着国内市场购买力的大幅提高,国内顾客对产品的信心依然没有建立起来。 愿意“买入”的国内顾客不足,也是加工贸易公司持续创新快速发展的障碍。
“现在大家都热衷于去海边玩。 例如,大部分人都去日本买马桶盖。 其实东莞制造的东西很多,但是在国内买很不安。 ”龙昌科技张利民经理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加工贸易公司面临着“内外交困境”、“困境”。 内外承销市场都不景气,不仅缺少加工贸易公司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支持,也缺乏接受市场的能力。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表示,加工贸易公司要在国内打开销路,就需要对国内国外“一视同仁”。
为此,今年年初东莞市开始了“三同”项目的试点。 所谓“三同”是同线、同标、同质的,要求公司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同样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使供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平。
“‘三同’项目的试点才刚刚开始,关于效果在几年内还不清楚。 赢得市场需要更长的时间。 ”梁钟铭说。
标题:“加工贸易公司转型需破“三缺”困局”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5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