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0字,读完约3分钟

17日清晨,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西镇桐林村的村民胡云根乘坐电动三轮车将加工好的成品送到企业,拉一批原料回到自己的“工厂”,与他人一起加工实现在家就业。 这是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年推出的“扶贫工厂”,准确帮助行动不便的贫困者就业。

“新余高新区设置“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实现就业”

为了难以行动的人,在家里设置“工作场所”

10多年前,由于突然的交通事故,胡云根的人生发生了变化,右腿被切断,劳动力基本丧失,孩子在上学,恋人只是靠打工维持生活,家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胡云根说,他本来在一家电子工厂工作,行动不便,上班下班都很困难,所以他找了工厂的领导,把零件带回家,邀请别人一起加工。 他的想法得到工厂领导的支持,并与其签订加工合同。

在当地政府的援助下,胡云根承担了黄金赛博企业扬声器补丁的生产,在桐林村、潭隅村建立了两个生产现场,负责材料的加工和结算管理,成为了小“工头”。 他优先安置残疾人和贫困者,接收29名农村生活者就业,其中残疾人15名,贫困者4名。 农民工实行计件工资,由胡云根负责支付。

“新余高新区设置“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实现就业”

“每次加工橡胶壳,我提取0.1分,一个月能获得3000元的收入。 ”胡云根说,这里是简易的工厂,也是残疾人的“大家庭”。 这些行动不便的人在这里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工作也很自由,有事随时可以回家,就业可以保住房子。

“工序很简单。 就是贴边布。 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加工3000个,一个月能拿到1500元。 ”廖克敏告诉记者,由于身体有残疾,自己常常觉得是家里的负担,但来这里上班后,不仅能赚钱,还开心了。

政府通过势利导支持“扶贫工厂”的迅速发展

为了正确支持移动不便的贫困群体在家就业,今年,新余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公司在农户家中建设适合分散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现场,让村民家做简单的手工。 不仅消除了劳动者四处奔波的痛苦,还处理了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吸收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实现了就业脱贫。 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两家公司实现生产外包。

“新余高新区设置“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实现就业”

在政策支持方面,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利用贫困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安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业“扶贫工厂”,鼓励农村贫困人口从事农产品加工、手工艺等生产活动和材料加工业务。 对符合条件的“扶贫工厂”3年内有关场所的租金、水电费给予60%以下的补助,将分散型生产和家用生产公司纳入就业促进基地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公司认定的范围,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和创业贷款优惠。

“新余高新区设置“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实现就业”

记者的手记[/s2/]

喂鱼不如喂鱼。 给“钱”“物”也不能长久摆脱贫困,只有给“事”才是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 摆脱贫困的难关需要从“输血”向“造血”转换,“扶贫工厂”兼具“捕鱼”和“造血”。

在“扶贫工厂”里,记者看到每个人都低头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笑嘻嘻地挂在脸上,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满足和充实。 他们依靠“扶贫工厂”就业,刺激脱贫意向,通过继续稳定就业,重拾了获得感和尊严。

记者何琪

标题:“新余高新区设置“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实现就业”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