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文/照片全媒体培训记者李亦凡

中国江西网络新闻20世纪80年代初,收录机和盒式磁带,大家坐在收录机前伴着音乐大声唱歌……黑白电视机,邻居搬着小板凳在电视机前共聚一堂……90年代初,赫赫 坐在家里你和我一句一句地讨论着戏剧……街上朝气蓬勃的少年吓呆了,轻轻地哼着他们的青春曲………但是,当这些古老的东西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却感叹岁月如梭。 这些古老事物的故事,至今回味无穷。

“40年视听变迁(图)”

视觉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附近被十几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包围着。 家家户户坐在电视机前追剧的场面还留得清清楚楚。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秦先生一谈到黑白电视和自己家的缘分,聊天就马上开始了。 秦先生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电视绝对是奢侈品。 “因为自己出生在干部家庭,所以家庭条件排在第一、第二位。 到了今天,我还记得爸爸拿着《凯歌》电视回家时,院子里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都围在房子门口以免漏水的场景。 ’秦先生说,周围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电视。

“40年视听变迁(图)”

秦先生说,买来的那天晚上,父亲把电视放在院子里,邻居们抱着长椅聚在一起。 从那以后,秦家门前的院子里每天都挤满了观众,太阳还没落山,旁边的人就早早地搬起长椅来抢位置。

到了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电视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技术日新月异使彩电进入了公众生活。 凯歌、飞跃等黑白电视正在被市场淘汰。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彩电公司98家,国产企业品牌彩电年产量达到3500万台,低门槛、低价位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全民看电视不再是奢侈的事件。

“40年视听变迁(图)”

1990年,城市家庭几乎普及了每家每户的电视机基本条件,但横空产生的《渴望》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地位,当时很多人买电视机就是因为这部剧,人们开始依赖电视机。

电视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的“奢侈”到20世纪90年代的普及,如今进入了技术多样化的新时代,大众对电视失去了当年那样的新颖。 但是,电视对于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人们来说,总是在回忆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回味无穷。

“40年视听变迁(图)”

从收录机向walkman回忆青春时代

今年48岁的邓小平,家里还放着“星”牌的大型收录机。 过去最常见的类型,一个波段,两个扬声器。 那是他1982年13岁的时候,父亲从江苏常州出差带回来的礼物。 邓小平当时没有条件在家买电视,但这台收录机伴随着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直到今天,邓小平还记得拿着收录机时的喜悦,那种如获至宝的心情。 “当时,我担心这个宝贝会受到冷遇,每天拿着十多次小刷子,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邓小平说。

“40年视听变迁(图)”

“当时,每天回家一定要打开收录机,听《小喇叭》的广播,吃午饭和爸爸一起听袁单刘的评书,《小五义》《杨家将》……我对中国江湖文化、古代文化的想象最初都来源于此。 当时母亲非常喜欢流行歌曲,殷秀梅、张明敏、成方圆这个名字也通过收录机逐渐为人所知。 ’说到对童年收录机的回忆,邓小平滔滔不绝。

“40年视听变迁(图)”

上了中学,在文艺汇演上,家里有收录机的同学可以带去教室,大家可以听音乐排练节目。 邓小平说,在一次班级文艺汇演上,他为了取悦女学生,特意准备了空白色录音带进行了录制。 “后来她过生日,我把录好的磁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她。 ’邓小平羞愧地回忆道。

“40年视听变迁(图)”

在邓小平的青春里,那台35年的收录机沉淀了他快乐的时光。 “那个时代并不是谁都有收录机,每次听到从我家收录机里传来的音乐响彻全城,我都会很高兴。”

进入90年代后,随着音响播放技术的飞速发展,cd等新技术交替进入普通大众,重型收录机也逐渐被轻薄的walkman MP3所取代。 “walkman出现了,引起了walkman的浪潮。 走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腰部变成随身听,戴着耳机的样子。 ’80后的朱先生对记者说。

“40年视听变迁(图)”

从沉重的收录机到轻便的随身听,无论哪个时代,都给人们的娱乐生活留下了另一个美好的回忆。 颗粒感饱满的磁带、厚重音质的cd、多样的avi,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是每个时代最美的音符,也是最醇厚的回忆。 (江南都市新闻) )。

“40年视听变迁(图)”

标题:“40年视听变迁(图)”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1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