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4字,读完约4分钟

在乐平市众口镇智能蔬菜大棚里培育蔬菜苗。 特约通讯员朱定文摄影

本报记者徐黎明

乐平市是我省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省重要的蔬菜集散地,有“江南菜乡”之称。 在乐平市,蔬菜大棚的几次大变迁,使蔬菜农户们经历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和农业技术的巨大改革创新。

从竹木型到钢结构型

8月30日,在镇桥镇百乐村的花正红蔬菜栽培基地,蔬菜农户们忙着采摘蔬菜。 钢结构住宅里有黄瓜、茄子、西红柿……多种多样。 一辆卡车停在塑料大棚外面,等待着汽车的装运。

百乐村是当地有名的蔬菜专业村,全村500多户人家,有冬暖大棚、钢结构住宅近200户,蔬菜种植面积1500多亩。

20世纪80年代,随着“分田到家”的实施,乐平农民所蕴藏的种菜热情在空前得到了解放。 最初的大棚是几个竹拱,但从那以后,乐平蔬菜栽培就有大棚,有秋天落后的辣椒、茄子、葫芦等反季节蔬菜。

“这些蔬菜打破了季节惯例,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让蔬菜农户们尝到了甜头。 ”乐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后,塑料大棚的广泛应用,使乐平市蔬菜产业不断升级,引进新技术、新模式,设施蔬菜得到迅速发展。 2004年,该市被指定为全国第二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市),143个冬暖式标准大棚的建设完成,维持了常规蔬菜产销的两倍,同时各季节蔬菜的快速发展势头喜人。 蔬菜种植收入从亩产8000元起,到现在两万多元。

“把“土特产”做成了“企业品牌菜””

从以前传承的型号开始变得智能

对长年栽培蔬菜的乐平菜农来说,变化最大的是大棚中的高科技。

在后港口城市的蔬菜基地里,钢铁塑料大棚成排排列着。 这是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旁边的一个个监视器,土壤的温度、湿度一目了然。

“以前种菜靠上天吃饭,但收入少,人也很辛苦。 现在智能住宅引进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更加重视绿色、生态,人手少了,收入高了。 ”。 华小卓是该基地的技术人员,他说,蔬菜基地从栽培到收获只施农家肥,使用防虫网、诱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手段,实施节能灌溉,栽培的蔬菜绿色无公害,质量更优。

“把“土特产”做成了“企业品牌菜””

在一条大的科技隧道里,记者看不到繁忙的工人,只有两名技术人员在中央控制室监控隧道里的各项数据。

栽培蔬菜,灌溉水源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乐平市严格落实河长制就业,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退出污染公司和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开展“清河行动”和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措施,水质明显改善,蔬菜质量明显提高。

“要快速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产业,不仅有财政奖金,政府还提供贴息贷款,水回路等基础设施也全部由政府统一投资建设,由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在销路上奔跑。 去年我种的蔬菜10多亩,利润达到20万元。 ’镇百乐村的村民黄道胜尝到甜头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建造了蔬菜大棚,他把包括昂贵的自动气象站在内的智能设备搬进了大棚。 即使相距千里,黄道胜只要打开手机APP,也能轻松掌握蔬菜的生长状况。

“把“土特产”做成了“企业品牌菜””

从粗放型到微细化[/s2/]

目前,更多的乐平菜农加入了快速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行列。 数据显示,年末,该市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其中高标准设施蔬菜面积5万亩,蔬菜总产量160万吨,总产值26亿元。

在乐港镇谢家村蔬菜种植基地,国家示范合作社乐平市民望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冬华携技术骨干,在新开辟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测定土壤配方。

“以前流传的大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诉求,智能大棚将成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亮点。 ”谢冬华表示,该合作社将引进蔬菜冷链、包装、加工生产线,新建标准化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蔬菜冷藏保鲜库、保鲜配送车辆,实现从蔬菜产品基地到大众餐桌的无公害标准化对接。

“把“土特产”做成了“企业品牌菜””

在谢家村文化活动中心,数十名蔬菜农户正在听取江西省农大蔬菜专家的讲座。

“别小看这些农民,好好听大学教授的课,他们不仅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而且是菜乡的新农民。 ’谢冬华表示,由于品种新、质量好、无公害,他们种植的蔬菜市场供不应求,蔬菜农户收入可观,全村蔬菜种植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农户就有200户以上。

“把“土特产”做成了“企业品牌菜””

借助高科技,乐平市发挥了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快速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形成了以“特产”为“企业名牌菜”,融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采摘试吃及农业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快速发展态势。

标题:“把“土特产”做成了“企业品牌菜””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1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