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9字,读完约7分钟
今年1月1日,“改变千年专卖制度”的改革——盐业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现在,改革经过4个月的历程,市场和领域的表现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市场波澜壮阔:价格稳定,供应充足,通常客户甚至没有意识到改革正在进行。
各个领域都在掀起涟漪。 各地不时传出被扣留在食盐省份以外的消息,有媒体惊呼“食盐跨省经营陷入混战”。
盐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记者对盐改一季度的情况有了一点了解和梳理。
盐改施行一季度,各方面运行顺利正常
价格基本稳定,储备供应充足,市场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盐改方案执行一个季度,主管部门认为运行情况“顺利正常”。
首先是食盐的价格基本稳定。 由于我国食盐生产领域也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今年放开食盐价格之前专家进行了评估,因此放开价格后,食盐价格应该不会大跌,而是稳定下跌。 据有关部门食盐价格审查中心消息,该评价基本准确,食盐价格3个月下降3%左右。
记者在超市里看到,食盐品种有5个,价格从2元到5元不等,货架上堆满了。 价格稳定,不同品种开始出现价格差异,北京的超市,最便宜的盐价格在1元左右,高级盐在11元左右。 盐价变化明显的是食品加工业。 酱油厂、腌菜厂和调味品生产公司等用盐大户的盐价格明显下降,降幅为30%—50%。 如广州某酱油厂,生产用盐价格下降近50%,仅这一项支出就每年减少约1亿元。
稳定的另一个标志是食盐储备目前稳定充足。 年日本大地震后,我国发生了抢盐的骚动。 当时最夸张的武汉用约2.7万元在三家商店买了260袋,共计1.3万斤的食盐。 为了平息这种波及全国的风波,国家必须拥有充足的食盐储备。
盐改实施后,盐的价格是否基本稳定也取决于储备和供应是否充足。 最近国家发改委的调查和监督结果表明,各省从去年12月至今储备正常,政府和公司的食盐储备相当齐全,充分满足食盐零售市场3个月的诉求量。 而且,市场供应品种从过去的三五品种到现在的十几种盐都很丰富。 长期以来,各省只有一个企业品牌。 例如,北京是中盐品牌,目前有五六个省的盐进入北京的贸易市场。
在价格稳定、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食盐的市场竞争态势已经开始形成。 在旧食盐专营体制下,食盐市场是各省的“割据”,“外地盐”不想扎针。 盐新政打破了食盐产销“画地为牢”的局面,允许跨省经营。
“封地壁垒”的拆除,给盐企业插上翅膀,纷纷跨省展开竞争。 仅北京就有107家公司向商委备案,很快将进入北京市场。 竞争态势的形成,让公司喝了甜头。 前面提到的广州一家酱油厂,通过全国招标,将过去800多吨的生产用盐降至现在的400多吨。 食盐制造商正在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设施,推出优质丰富的品种,牢牢立足于未来市场,寻求提高市场份额的方法。 企业广告的积极举措,领域快速发展的动力充足,混改、联合等改革趋势明显。
另外,舆论也是盐改运行稳定与否的重要标志。 国家新闻中心大数据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盐改革的正面态度为85%左右,舆论普遍良好。
跨省贩卖盐受到阻碍,一些地区仍然遵守旧规则
一季度一些盐业企业在江苏、贵州、河南等省销售遭遇“扣币”,“国字号”也未能幸免
综观这几个月的盐改革,最热闹的就是领域内部,也就是媒体所说的“食盐跨省经营混战”。
今年实施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改革力度不小,不仅放开了食盐价格,更重要的是,确定了食盐生产公司可以自己卖盐,省级食盐批发公司可以跨省卖盐这两点。 两条绳子的解开打破了拥有数千年专营历史的盐业竞争不足的局面,地域间经营的藩篱被拆除了。 但是,外地的盐来了,自然就会占领当地的盐市场。 于是,发生了冲突,“减盐”在跨省经营中屡屡出现。
据悉,今年1月至3月,已有8家盐业企业在江苏、贵州、河南等省销售食盐时遭遇扣杀,被当地盐业部门查获食盐2000吨以上。 连中盐总企业这样的“国字号”巨头都没能活下来,陕西、江苏共查获食盐1000多吨,查获次数100多次。
先收盐的理由不是食盐的质量有问题,基本上是“有违法经营的嫌疑”。 所谓违法违规的基本根据仍然是1996年的“食盐专营方法”。 例如,必须向盐企业取得当地的食盐批发许可证,必须向当地的批发公司购买食盐等。 但是,根据今年1月1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盐企业在属地取得许可证即可跨省经营,跨省经营时只需向当地盐务局备案,无需获得行政许可。
所以,被扣盐的公司纷纷叫嚣,谴责被扣盐,不惜与盐务管理部门公开账目。 中盐上海盐业企业声明称,“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在未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以内部通知的名义进行行政处罚的事实。 以食品安全的名义,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果实。 不仅违反了党中央、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精神,也破坏了行政执法部门的正义形象。 ”。
盐改有确定的时间表,不能“延改”
各地应该按照改革方案执行,谁都没有理由抱着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放
贩卖盐的人和管理盐的人之间的纠纷,依然是“冲绳”的纷争,在跨地区的经营上产生了问题。 缺点不是“盐”的错,而是盐业体制。
目前,我国食盐领域的政企分离还没有完成,盐政与盐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两块招牌组成一组的,也有分门别类的。 盐盐盐企业的家属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很难监督是否公正。 因此,政府与企业的分离是盐改革落实的关键。
目前,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已经下发《关于进一步实施盐业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各地加快推进政企分离,有要求和时间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坚决取消食盐准运证、食盐零售许可证等不符合《方案》精神的行政审查的部分事项。 省、市、县三级盐业主管机构或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机构和盐业企业未分离的,应当于年6月30日前编制完成盐业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于年底前实现政企分离。 ”
与盐改革的混乱形势形成对比,《通知》也确定地提出“落实盐改革的区际经营政策,积极释放市场活力”。 列举日程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当地现实情况,自行调查,分为整改、规范改进和总结检查三个阶段开展落实盐改革区际经营政策的专项行动,并于年6月30日前完成。 ”
为了限制行政随意伸手,两部门表示:“为方便有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食盐批发公司在开展区际经营时,应当积极告知销售方省级盐业主管机关8条新闻。 省级盐业主管机关应当自收到新闻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在机关门户网站发布公司八条新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发布。 省级及省级以下盐业主管机关不得将食盐跨区经营的新闻作为行政通知。 不得新通知几个事项。 不得扩大通知范围。 不能增加通知频率。 ”《通知》一口气为盐业管理部门使用了四个“不可以”,这显然是为了消除地区间经营的障碍。
以往的改革很难,好处也很难调整。 盐改革也不例外。 迄今为止的盐改革方案10多年不能落地也是因为动了处方上的奶酪。 专家表示,盐业专营制度历史悠久,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局中,其存在理由已基本崩溃,盐业体制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大势所趋,“专营”制度的取消也大势所趋。 国务院提出的盐改方案有确定的改革时间表,每个地方都应该按照改革方案执行,谁都没有理由抱着自己的一亩三亩地的既得利益,或者是地方老规矩装糊涂。 全国改革是一盘棋,盐改不能以任何借口“延改”。
标题:“盐改四个月各方运行平稳正常 跨省卖盐仍旧受阻”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