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5字,读完约3分钟
股市连续调整后,市场关于暂停新股发行( ipo )的呼声高涨,ipo常态化,成为洪水猛兽。 对此,中国证券报认为,新股发行常态化不应与市场下跌直接挂钩,不应该再次走“暂停ipo拯救市场”的老路。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环,新股发行市场化是a股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资本市场发挥创业创新“孵化器”效应的基本保障。
主张暂停ipo的直接理由是,新股发行过多导致股市失血过多死亡,市场连续下跌。 从历史数据来看,ipo融资额上升与股市下跌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过去几次暂停ipo并没有逆转股市下跌的势头。 市场调整是向基本面回归的过程,股价必须与实际业绩支撑相一致,资金流动也受到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
事实上,对于ipo融资,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和重要股东的减持被认为是a股的两大“出血点”。 数据显示,年来,再融资规模开始大幅超过ipo的募资规模,前者每年为后者的10倍以上,对市场资金的整体影响更大,带来了过度融资、灰色地带甚至非法套期保值等问题。 对此,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今年2月推出了再融资新政加以规范,优化了资本市场融资结构。 5月底,针对无序减持、任性减持、违规减持等问题,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闭了制度漏洞,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股东的股权减持行为。
在ipo常态化的过程中,监管层严格对待新股发行的考核。 据统计,截至5月19日,今年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审查ipo公司257家,其中经批准的ipo公司188家。 没有通过审查会(被否决)的24家ipo公司中止审查(撤回申请)的ipo公司有45家。 ipo考核合格率约为73.15%,不合格(包括考核中止和否决)率约为26.85%。
暂停ipo能否拯救市场还是个未知数,但暂停ipo对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及实体经济的伤害是可预测的,最直接的伤害是稍高质量的企业难以获得上市融资机会,另一方面加剧了上市公司的资源稀缺性 一方面提高壳资源重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剧了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难、过度依赖间接融资等难题。 作为资源配置最高效、风险负担最分散的市场,资本市场将失去创业、创新的“孵化器”效应。 更严重的是,预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再次陷入混乱。
年11月,习大大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防止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善、基础制度健全、市场监管比较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市。 从过去来看,在融资功能方面,中国股市首要面临两大绝症。 一是多层体系不完善,“倒金字塔”式的体系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的诉求。 二是股票发行机制不市场化,股票发行经常因行情不好而被停止。 “充实融资功能”内在地要求新股发行常态化、市场化,发挥a股市场“孵化器”的效应,培育出像美国资本市场一样全球领先的科技型公司。
新股发行不能纠缠于是否为了拯救市场而暂停。 应该进一步聚焦于如何推进市场化进程。 关于新股发行本身,那些企业能否上市、如何定价、什么时候发行等问题需要交给市场来回答,最终过渡到注册制。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报道,监管部门应巩固市场化改革的固定力度,增强改革韧性,积极构建新股市场化发行的制度框架,夯实市场化改革的法治基础,稳定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预期。
标题:“保持定力增强韧性 推进IPO市场化”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5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