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87字,读完约2分钟
本报记者范志刚
南昌采访中,有两个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故事一)江铃汽车一级供应商宁波华翔电子有限企业投资小蓝经济开发区建设年产50万辆汽车保险杠、仪表板的项目。 为了满足江铃的生产需要,需要在今年9月末之前正式开始生产。 面对考验,小蓝的经济开发区将打破常规,尽量缩短各项手续的办理时间,确保公司在6月底前顺利开工。
故事二)今年上半年,国外一家公司有意投资10亿元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原料药生产项目。 该项目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生物医药的产业方向,但根据该区重大项目落户联席会议的研究,认为该项目是领域的低端,会带来一定的污染,最终被抛弃。
项目是快速发展的源头,是快速发展的基础。 目前全省项目建设方兴未艾,各地正在展开火热的项目大竞争。 从上述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在这《大比武》中,南昌市依然保持着罕见的冷静。
只有有宿舍才能得到。 正因为牢固地构筑了“篱笆”,围绕范围,突出了产业集群的特征,符合该市产业导向的高质量重要项目才层出不穷。 在6月2日召开的年省市县级3级重要项目推进动员大会上,南昌市共选定省市县级3级联动推进重要项目70个,总投资额达到1193.3亿3000万元。
牢牢抓住生命线
迄今为止,南昌在多方面领先全省。 以工业为例,南昌有规律的工业增加值总量一直居全省第一位。 长期以来,这个特点给干部一点好处,就是按部就班。 换个角度看,形势并不乐观——去年,该市规上的工业增长率居全省第六位。
立场一变,压力就会倍增。 在这次采访中,南昌市发改委等部门提供的资料中,记者发现与全省其他地方比较的数据均为增速。 南昌市工信委员会主任何琦说:“在省内增长率很高,在中部比总量还多。 这可以让我们更加冷静地认识到不足。”
增速从哪里来? 来自项目。 南昌市委把项目大建设列为全市八大重点事业之一。
项目来自哪里? 从招商引资中筹集资金。 招商引资被南昌市委视为“一号”工程、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一号”工程一定要由“一把手”抓住。 市政府确定县区(开发区、新区)党政一把手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用于产业招商和项目推广,每个人必须每月外出招商一次以上。
在压力下,效果显着。 今年1月至5月,南昌市签约302个重要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191.64亿元。 其中工业项目143个,协议投资总额865.79亿元。
标题:“火热较量 冷静应对 南昌市以“三根线”串起重大项目推进清晰图”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