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2字,读完约2分钟
高速发展的条形码结算业务告别“无证驾驶”,迎接监管规范。 人民银行27日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制的通知》,将安全技术规范与受理终端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配套印制,自年4月1日起实施。
《规范》确定,银行领域的金融机构、银行以外的支付机构开展条形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业交易的,应当通过人民银行清算系统或者合法清算机构解决,支付机构也应当满足相应的业务资质要求。 为顾客提供条形码支付服务时,必须立足于小额老百姓市场的定位,根据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分级管理条形码支付限额,在风险防范和支付便利中取得比较有效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提出了“通过条形码支付对客户进行交易限额管理”,建立了动态条形码支付的风险水平和相应的交易限额。 使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2种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时,条形码支付交易限额由市场主体(银行、支付机构)与顾客自行约定; 使用不包含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的2种以上比较有效的要素进行验证时,单一银行账户和所有支付账户、快速支付限额为5000元/日; 使用少于两种比较有效的因素进行验证的,业务限额为1000元/日。 静态代码时,不区分交易验证方法,均为限额500元/日。
有人担心静态代码每天平均500元的扫描限额规定会影响顾客体验。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哈利表示,此前的试点APP显示,条形码支付风险乃至客户资金损失多发生在“主扫”,特别是“主扫”静态条形码上。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一规定不会对客户支付产生较大影响,反而可以提高支付的安全性。 商户事先贴在墙上的QR码是静态的,其安全性远远低于手机实时生成的动态QR码。
董希淼表示,央行此次提出的条形码收据等相关要求,只是重申了《银行卡收据业务管理办法》等现有制度,并非新增要求。 技术方面的规范符合条形码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标题:“条码支付告别无证驾驶:额度分级 加强技术风险防控”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