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3字,读完约6分钟
依靠主业得不到正现金流的资产受到市场的冷落。 “几十亿的收益,几亿净利润的一个标的,稀里糊涂地黄了! ’3月12日,拥有10多年收购经验的证券公司投资者李建(化名)坦率地说,上市公司的味道变了。 并购现在不仅要看收益、净利润的指标,也要看营业现金流的情况。 “上市公司也许可以给并购的目标进行短期输血,但必须长期忍受这样的困难”的逻辑。 许多业内人士还坦言,上市公司宁可“输血机”不是“采血机”,“通俗易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好”也将成为选择并购目标的“红线”。
现金流量是并购的硬指标
李建拿到的是石油类并购的目标。 业务清单大,投钱的话,收益、净利润可以很大,但是回收情况不太好。 业主想找上市公司收购,投钱,一起做大。 李建为此忙了一个多月,找了几家业务相关的上市公司,但最终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很难看,最终交易化为泡影。
这让李建非常感叹。 如果是到一年前的话,李建通过这笔交易成功的概率很高。 “在并购活跃的年份,上市公司注重收益和净利润的指标,交易谈判要容易得多。 现在情况变了,能用的融资工具有限,上市公司也不敢浪费。 ’李建哀叹说,现在收购重组很难做。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指公司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一些事项产生的现金流量 这是公司现金的第一来源,比起净利润更能反映公司真正的经营成果。
与一年前胡乱抛下女儿进行收购相比,现在上市公司把钱袋罩得越来越严了。 “我们几乎不考虑经营现金流不好的目标。 ’3月10日,一位上市公司收购负责人吴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新闻记者,企业前几天进行了很多收购,但现在还没有成功。 现在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明白了现金流是多么重要。 “我们在选择并购的目标时,越来越多地看到并购目标所处的领域和经营现金流的状况。 ”
年-年,网络风向标高,吴先生所属企业走上了“网络加”的变革之路。 企业将大量资源向新产业倾斜,原有制造业降温,股价一年上涨近20倍。 但是,两年后,企业股价回归原点,新产业“长得不好看”,找不到商业模式,反而成为拉动企业业绩的重担。 最终,上市公司剥离了这笔资产,但原有的主业已经荒废,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来培育第二产业。
比想象中还要困难,找了大半年,符合企业要求的资产少得可怜。 “我们不想互相输血。 ”吴表示,幸运的是,目前为止,企业高管正在进行汇总,重视现金流量管理,并持续回收资金,目前现金充足。
支出类领域很受欢迎
“目标选择标准的一些变化反映了上市公司扩张风险偏好的下降。 ”一位创业板企业董秘表示,上市公司关注现金流指标的原因比较多、复杂。 另一方面,监管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一些领域不得触及; 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 这几年,在市场行情良好的时候,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股价在并购上发表了讲话,砖剧增,但漏洞并未填补。 目前,投资者变得谨慎起来,上市公司并购需要动用资金,退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目标资产质量差会增加整个并购的风险。
但是,要找到符合要求的资产并不容易。 “与收益、净利润的指标相比,很难操作现金流。 》西南财大的一位会计类专家表示,一家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质量应该纵向、横向进行比较,最重要的是是否拥有“核心技术”。 经营性现金流好的企业也许也不想被收购,但寻找具有核心技术特征但其他特征不明显而被低估的企业是收购的吸引力。
吴先生所属的企业都很乐意寻找“易读,经营活动现金流好”的企业。 比起独角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企业,他们更愿意在支出类领域寻找并购目标。
据万得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3月- 2009年3月,统计24个领域中,食品和主要用品零售业期间发生48起并购交易,交易金额为5187.78亿元,居24个领域首位,远远领先于第二位的房地产业。
交易双方的博弈加剧
“并购重组交易的规模比一年前减少了50%左右。 ”李建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并购跨境的越来越少,从以前流传的领域中的很多来看,大多都倾向于并购与自己业务相关的目标。
“如果并购的目标总是分成10个点,7-9个点的企业几乎卖不出去,大多数会选择ipo或者壳牌。 虽然畅销的是5-6分的企业,但是这样的企业不太好找,3-4分的目标几乎没有人想要。 ”
如果把收购比作“相亲”,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不是买方市场,双方都要考察对方。 ”李建表示,上市公司不想收购现金流不好的目标。 目标企业也必须仔细考察上市企业,“谁也不想成为‘输血机’”。
刘涛正好遇到这种不自然的事。 兼任董秘和投资总监,从去年到现在,他为企业寻找第二本职工作,至今考察了30多个项目,涉及军工、软件、教育等行业。 “有些项目一开始谈得很好,但对方看了上市公司的报告后退缩了。 ”刘涛表示,对方认为上市公司自身现金流紧张,收购成功后,对方将帮助上市公司“脱困”。
一位公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许多高质量目标在选择收购上市公司时的要求也很多。 例如上市公司并购诉求的基本逻辑、团队对领域了解情况、上市公司选择进入领域的原因、是否愿意长期快速发展、并购项目是否属于上市公司本职行业。 “这是双方相互考察、自由选择的过程,不简单评价就完了。 ”
业内人士预计全年市场将进一步分化。 随着ipo的高速发展,一些公司会选择通过ipo进行证券化,而另一些公司会选择通过收购进行证券化。 但是,基于高质量资产的抛售、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的缩小等因素,买卖双方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标题:“上市企业扩张风险偏好大降 资产并购紧盯“经营活动现金流””
地址:http://www.jnsgt66.com/jxjj/9122.html